北洋政府是对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之通称,因此时期的政府体系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系统所掌握而得名,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是1912年至1928年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北洋政府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1916年)、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1920年)、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1924年)、以及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928年)等4个阶段[参21]。
革命与法制
编辑
主条目:二次革命参见: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法院列表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以“原则上承继前清法制”的方式作为过渡。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举行的第一届国会两院选举,宋教仁以反对袁世凯统治的口号参选。大选的结果是国民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参20],占据下议院596席中的269席,上议院274席中的123席。
1913年2月21日,司法部通令各省改组法院:“在各省省城设高等审判厅,在地区级行政区及商埠设地方审判厅,县级地方设初级审判厅”。[参22]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参23]孙中山因此对袁世凯的不满开始增加,1913年7月,他指挥南部的几个省叛变反对袁世凯,称为“二次革命”。叛变后来被袁世凯成功镇压,孙中山及其他发动者逃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孙吸取之前的教训,严格控制组织总部和支部,并享有各级组织的人事任免权。这成为后来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民主集中制的雏形[参24]。1916年,孙回到上海。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参25]。1914年袁世凯将国会解散,于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参26]。
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并没有立即打击国会占多数议席的国民党议员。1913年10月5日,袁世凯通过所谓的公民团(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威胁国会[参27],并成功被选举为正式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为了取得国际认可,袁世凯同意给予外蒙古和西藏自治权,保证中国虽然是宗主国,但是俄国在外蒙古地区享有特殊的权利和影响。10月31日,国会通过《天坛宪法草案》,采用内阁制来制约袁世凯的权力。11月4日,袁世凯下令以参与二次革命之罪名取缔国民党,并将国民党议员逐出国会。这一行动一共取消438名议员的资格,使得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
1914年3月18日,袁世凯命令召开所谓的国民大会修改1912年的《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沙俄在唐努乌梁海宣布独立后将其吞并,并更名为图瓦。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强行通过颁布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以规定他可以终身任职并有权提名继承人。这实际上等于宣告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的确立,但是他对此仍不满足。1915年6月9日《中俄蒙协约》签订,外蒙古取消独立,宣布归附中华民国并实行“自治”。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编辑
主条目:中华帝国和护国战争
中华帝国国旗
1915年8月12日,袁世凯父子促使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劝进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自称受全国国民代表拥戴,宣布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并称帝,将于1916年1月1日改年号为洪宪。这引起全国性的起事,为数众多的行省宣布独立。1915年12月25日云南将军蔡锷、唐继尧首先宣布独立,并组织约二万人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而袁世凯的主将段祺瑞与冯国璋却不愿意担任镇压护国军的任务。这场护国战争中袁世凯的军队在四川受挫,1916年3月22日袁氏宣布取消帝制以谋求续任总统,但被护国军拒绝。1916年6月6日袁氏病逝,复辟帝制也随之而止。
北洋政权的更迭
编辑
主条目:民国军阀、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
袁世凯去世后,中国开始长达13年(另一说15年)的军阀割据时期。北京中央政权连续被北洋军阀系统控制,但此时没有一个人具有足够能力单独控制整个北洋系统的军队和政权,各不同派别的领导人以省为单位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地方的军阀和实际上的割据局面[参28]。军阀们展开相互的混战以夺取北京北洋政府的政权。名义上各势力仍受北京中央政府(即北洋政府)支配,但北洋政府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也由不同派别军阀统治,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
1916年6月7日,作为前革命党人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氏亲信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二者争执不断,史称府院之争。两人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中华帝国崩溃之后,恢复中华民国是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还是依据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这一问题。作为前革命党人的黎元洪支持前者,而作为袁世凯亲信的段祺瑞则支持后者。经过争论,两方同意中华民国的恢复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解散1914年袁世凯设立的旧国会,并任命段祺瑞为新国会的总理。作为交换,革命党人同意解散军事委员会。
1916年7月15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华民国之意义》之公开演讲中曾解释为什么要称“中华民国”[参29][参30]。1917年,孙中山前往广州与南方的军阀合作,开始护法运动。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1917年8月25日,广州军政府建立,孙中山成为当时在广州的南方军阀的大元帅。但是桂系军阀私怀野心,迫使孙中山于1918年5月离开军政府,回到上海。
1917年,国务总理段祺瑞与大总统黎元洪就中国是否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由发生矛盾。1917年5月14日,段祺瑞未经国会和总统的许可,便代表中国对德国宣战,并利用他的亲信将领和军队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作为反击,黎元洪解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而段祺瑞就离开北京,拥兵对抗黎政府,使得众多省份宣布独立,并决定向北京进军。这使得黎元洪不得不求助于安徽督军张勋。
1917年7月12日在北京东安门下驻扎的北洋政府“讨逆军”士兵,奉命征讨拥戴溥仪复辟的“辫帅”张勋。
1917年6月7日,张勋从徐州率五千辫子兵入京拥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宣布复辟。黎元洪拒绝接受,并协请段祺瑞主持讨伐。复辟仅持续12天被段祺瑞讨平。黎元洪宣告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大总统,而段祺瑞续任国务总理。1918年8月12日重新选举的国会中,段祺瑞控制的安福派系通过贿选等手段获得330多席,成功控制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8月14日,国会通过对德宣战的决议。
在此时,孙中山于1917年7月在广州设立军政府,拥护1912年的《临时约法》,开展护法运动以反对北洋政府。对此问题,作为主和派的冯国璋与主战派的段祺瑞时有冲突。最后冯国璋总统任期结束,冯段二人相约共同下野,由袁世凯的老朋友,前清元老与前国务卿徐世昌接任总统,而段氏的皖系在背后操纵政权。
此后皖系、直系、奉系和晋系四系军阀明争暗斗,中央政权频频易手,仅段祺瑞本人就三次组阁,更有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奉系军阀张作霖也两次进入北京执掌政权,中央政府陷入混乱局面。
五四运动
编辑
主条目: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此章节需要扩充。
参与五四运动学生在北平举着当时国旗五色旗游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学人发起“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该运动开始于中国北京,后遍及全国。参与者以青年学生为主,也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运动形式有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参31]。10月10日,孙中山重组中国国民党。
出兵外蒙古
编辑
主条目:外蒙古撤销自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政局陷入混乱,许多俄国白军进入外蒙古。1918年8月,外蒙古当局感到威胁,向北洋政府求救。北洋政府同意该要求,于当年11月7日派遣徐树铮出兵外蒙古。之后,北洋政府宣布外蒙古“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协约》。由于徐树铮在外蒙古强制推行新政改革,引发蒙古各界不满,在苏俄支持下,蒙古共产主义者组织开始反抗中国统治。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徐树铮率主力撤离蒙古。1921年,俄白军将领罗曼·冯·恩琴率兵进入外蒙古,攻占库伦。8月14日,图瓦的布尔什维克建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
法统分裂
编辑
主条目:护法运动、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
1920年,亲孙的粤系势力在第一次粤桂战争中击败桂系,取回对广州军政府的控制。孙中山于11月底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
1921年4月2日,军政府取消,改为中华民国政府,由孙中山任总统。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于1921年4月2日在广州成立,孙中山任为“非常大总统”。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第一次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以反对北洋政府的法统[参32]。
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瓦解。1923年3月2日孙中山回广州设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重新组建军政府。虽然国号都为中华民国,但相对于北京的北洋政府,1921年建立的该广州政府称为国民政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编辑
当时,在北京的北洋政府仍然是具有合法性并为西方列强所承认的政府。孙中山试图从西方获得援助但却受到忽视,在1921年,他转向刚刚在自己的革命中取得胜利的苏联救助。苏联试图通过严厉批评西方为“西方帝国主义者”而表示友好的态度对待中国的革命者,但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苏联领导人采取双重的策略,即同时支持孙中山和刚刚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苏联期盼著两方的合并,但是同时也准备任何一方取得胜利。从此,开展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中国的斗争。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举行,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及《九国公约》。其中《九国公约》保证中国主权独立、土地行政完整。
1922年,广州的国民党和军阀的联盟破裂,孙中山再次逃往上海。这时孙开始意识到他需要得到苏联的帮助。1923年,孙中山和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发表联合声明,表示苏联将协助中国的国家统一。苏联的顾问,当时第三国际的鲍罗廷于1923年抵达中国以帮助国民党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改组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第三国际的要求下开始与国民党合作,中共成员被鼓励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到国民党中,并保持其共产党员的身份。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只是一个小党派,在1922年时只有300名党员,到1925年时也只有1,500名党员。而国民党在1922年时已经有150,000名党员。苏联顾问也帮助国民党建立起政治机构,培训宣传人员动员群众的技巧,并于1923年派遣孙中山从同盟会时期起就担任陆军上尉的蒋中正到莫斯科进行为期几个月的政治和军事培训。蒋中正于1923年底回国后参与建立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1924年,蒋中正成为军校的校长,周恩来成为政治部主任。
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公布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参33]。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讲中曾经说过:“中华民国这个名词,是兄弟从前创称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诸君自然知道中华民国和“中华帝国”不同,帝国是以皇帝一人为主,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参34]
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在国民党内部产生支持与反对的两个派系。支持联俄容共的称为左派,以汪兆铭为代表,反对联俄容共的称为右派,以胡汉民等老国民党员为代表。左派认为目前国民党尚须要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右派则担心未来以个人身份加入的共产党员,可能会并吞国民党。由于当时由孙中山掌控大局,因此左右两派暂时无事。[参35]
1925年3月,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却没有交代接替人选。汪兆铭在北京安葬孙中山后,在回到广州前,先到汕头与蒋中正会面,希望能与蒋合作,与右派势力竞争。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汪兆铭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当时广州国民政府并非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因此外交部长一职形同空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在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与最高行政机关。右派见大势渐去,开始铤而走险,暗杀左派国民党员。1925年9月,财政部长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左派趁此机会实施戒严,蒋中正率黄埔军逮捕右派军系的粤军领袖许崇智等人,将粤军编入黄埔军中。至此,左派可谓完全掌握局势。
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时又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参31]。
国民政府北伐
编辑
主条目:国民革命军北伐
宁汉分裂
编辑
主条目:四·一二事件和宁汉分裂
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
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蒋中正开除其苏联顾问,并严格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担任高级职务。[参36]5月,湖北军阀吴佩孚入侵湖南,当时湖南军阀唐生智不敌,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成为蒋介石发起的北伐理由。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中正率军攻入湖南后,李济深、湘军唐生智等人攻入湖北,打垮吴佩孚。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条约,将其改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并肯定其独立地位。
左派此时已经不信任蒋中正,希望能扶植唐生智来取代蒋的势力,并且把国民政府的位置从广州移到湖北的武汉。蒋为另寻出路,从湖南往东进军,取下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蒋进入上海后,获得当地商人和外国势力的支持,不再需要依赖左派与苏联,便决定与武汉政府决裂。1927年4月12日,蒋下令“清党”,动用军队及地方帮派人士,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参37] 这段历史在中国大陆地区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胡汉民等人于是向蒋中正靠拢,在南京建立一个反共的政府,与武汉的左派政府对峙,称为“宁汉分裂”。
1928年4月北伐军贺耀祖部击败张宗昌,越过铁路攻克济南。后因日军欲阻挠中国统一,发生五三惨案。
1927年北伐期间,在国民革命军几乎控制江南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设置南京特别市。
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最高法院组织暂行条例》,实行四级三审制[参38]。“四级”即在中央设最高法院,在地方设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在不设地方法院的县设司法处;“三审”即同一案件可经三级法院审判[参39]。规定在最高法院设置检察署,各级检察厅一律撤销。根据这个条例,各省高等审判厅改为高等法院,地方审判厅改称地方法院。各级检察厅改为检察处,废去厅长职务,另设首席检察官。检察处为各省省府的一部分,受司法部和省政府的指挥监督。[参40]
这时中国有三个中央政府:获得国际承认的位于北京的军阀政府,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合作建立的武汉政府,以及国民党右派组成的南京政府。
宁汉合流后,蒋中正整合军队,向北方步步进迫,在保定之战中击败奉军。大军当到山东之时,日本为了阻碍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借口保护侨民,在山东制造济南惨案。蒋中正绕道北伐,进迫北京。北洋政府元首张作霖见大势而去,被迫退出关外,途中,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是为皇姑屯事件。
国共合作破裂
编辑
主条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中国共产党感到形势危殆,认为不能再完全仰赖国民党左派,开始积极在湖南湖北一带农村推动“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然而唐生智的部属军官多为湖南地主,因此开始强烈反对共产党。汪兆铭迫于形势,在1927年7月15日宣布“分共”,要求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退党,国共合作至此结束[参41]。这段历史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称之为“宁汉合流”。
当时共产党进入一个低潮期:原本第三国际希望能借由与国民党的合作来发展共产势力,因此对国民政府投入大量的经济与人力资源,现在不但黄埔军为反共的蒋介石所支配,也失去与国民党左派的同盟关系。共产党于是决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势力,1927年8月1日,发起南昌起义[参42]。原本计划攻入广东,但是没有成功,于是进入江西的山区。同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也发起秋收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4月28日到达江西萍乡和宜春之间井冈山,与南昌起义的武装会合。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势力于是长期在此地发展,称为“中央苏区”,并在中华民国境内先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等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