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斧正”一词,现在一般用作谦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也作斧政。”它来自《庄子·杂篇·徐无鬼》所记载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意思是,郢地某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点石灰,像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一个名为石的巧匠人耍斧子耍得绝,请他“运斤成风”(把斧子舞得像刮风一样快),将其鼻子上的石灰点削掉,但不能让鼻子受伤。巧匠答应了。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巧匠抡起斧子一下子把他鼻子上的石灰削掉了,而且丝毫没伤着鼻子。这事后来传到宋国国君宋元公耳朵里,宋元公得知世上竟然有这样身怀绝技的人,感到非常稀奇,便让人请巧匠来表演给他看。巧匠见了宋元公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
庄子讲这个寓言故事,是在痛惜惠施死了,没有人能和他在学问和文章上互相指正了。庄子同曾做魏国宰相的惠施是同窗好友,两人都是博学之人,常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而且经常由于见解不同激烈辩论,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只是惠施早逝,庄子为失去一个好朋友甚为痛惜。最终,“斧正”一词引申到修改文章上,把请人修改文章称为“斧正”,也有“郢正”“郢削”“斧削”“斧政”等不同说法。
然而,有些较真者认为,就这个典故的起源看,它根本不是谦虚之词,因为,匠人是高手,而那位“郢人”同样也是绝顶高手。试问,有多少人面对呼呼生风的斧子从鼻端劈过而岿然不动呢?这也正是故事中的匠人最终无法为宋元公表演的关键了。从这个角度看,“斧正”一词只能用于高手之间的切磋,与谦虚什么的,完全不在一条道上。
但语言毕竟是鲜活的。“斧正”这一典故,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地演化为一个谦称。如,清朝时颜光敏的《与曹禾书》中便有:“小词成之数日……幸斧正是荷。”苏曼殊的《与刘之书》中有:“拙诗蒙斧政(斧正的别称),不胜雀跃。”鲁迅先生的《书信集·致增田涉》中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上……祈大加斧正。”从“小词”“拙诗”以及“祈”等词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几位大家都是极其谦虚的。对此,更为合理的解释是,人们在引用“斧正”等典故时,按习惯都并无自诩为郢人之意。由此看来,“斧正”的习惯用法,没有必要咬文嚼字地予以“扶正”了。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范德洲
发布于:北京